2025年多哈世乒赛组织混乱引发广泛批评,运动员体验堪忧
2025年多哈世乒赛因组织问题引发广泛争议,央视记者直言主办方能力未达标准,运动员体验严重受损。

组织混乱引发广泛批评
2025年多哈世乒赛本应是乒乓球界的盛事,却因主办方的组织问题频频引发争议。央视体育新闻5月18日晚的报道中,资深记者李武军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赛事的组织水平:“各支队伍分散在八个酒店,主副场馆相隔十几公里,班车等待时间长达一小时,甚至司机多次送错场馆……这些混乱让运动员的参赛体验和准备时间大打折扣。”
双场馆模式暴露严重缺陷
本届世乒赛首次采用主副场馆模式,主馆卢塞尔体育场与副馆卡塔尔大学综合体育馆相距15公里,车程约30分钟。主办方称此举是为了提升转播效率和观众体验,但实际执行中却暴露出严重缺陷。兼项选手需在一天内往返不同场馆参赛,体能消耗巨大。例如中国香港选手朱成竹在5月18日需完成混双、女单、女双三场比赛,因转场时间紧迫,她直言“连吃饭都成问题”。
后勤保障失控
更荒诞的是后勤保障的失控。据瑞典媒体报道,选手莫雷加德和卡尔伯格因交通堵塞被困巴士近半小时,险些错过训练;瑞典选手法尔克甚至被迫为司机当上了“导航”,为迷路的司机指路。央视记者李武军就指出,此类低级错误导致部分队伍,甚至被迫放弃年轻选手的比赛,这对竞技公平性造成直接伤害。
商业化与竞技公平的冲突
尽管多哈近年来承办过WTT系列赛,但世乒赛作为国际乒联三大赛之一,对组织能力的要求显然更高。李武军评价道:“经验积累未能转化为实际执行力,暴露出协调机制和应急预案的缺失,就三大赛的高标准来说,多哈还无法达到标准。”李武军的犀利点评不仅指向技术层面,更揭示了大型赛事中商业化与竞技公平的冲突。
未来赛事的镜鉴
多哈世乒赛的争议为未来赛事承办提供了镜鉴。商业化探索不可凌驾于竞技本质之上,正如球迷所言:“不管海报如何,我们要的是运动员站上最高领奖台。”期待主办方能从批评中汲取教训,在提升观赛体验与保障运动员权益间找到平衡,让乒乓球的魅力不再被后勤乱象遮蔽。